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夏季如何驱湿气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562
夏季湿度大,如果生活环境潮湿、阴暗、闷湿,再加上使用空调,只会加重湿气。所以,夏季虽然天热,生活环境却要保持干爽、通风。

“为什么我上火了,天天喝降火茶,非但没用,上火还变严重呢?”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即便上火现象没有加重,也会新添一些其他问题,如拉肚子、口干、皮肤长痘等现象。其实,夏季湿气重与上火,是因为因为症状相似,才很容易被混淆。湿气重,又分为寒湿、湿热。

湿热体质

这种体质形成原因主要是夏季天气热、湿气大,湿、热合并进入体内。或者因为湿气长期不除而化热。也可能是阳气过盛导致。

表现 湿热体质表现身体发热、舌苔黄、小便黄、皮肤与眼睛黄、皮肤长痘、情绪暴躁、易疲乏、便秘或大便溏稀。正因为湿热体质的这些表现,让很多人误认为是上火,仅仅靠降火茶,或许可祛热,但不能去湿。

推荐食物 绿豆、冬瓜、丝瓜、薏米、赤小豆、芹菜、扁豆等,这些食物都具有清热利湿作用。

寒湿体质

寒湿体质的形成主要源于两方面,其一,身体阳虚,同时湿气重,导致湿气停留。其二,外界湿寒引起,夏季虽然天气热,但是现代人使用空调,加之夏季湿气大,合并导致了湿寒问题。

表现 一般湿寒会表现为冷的现象,如胃寒、咳嗽有痰、流鼻涕、腹痛、痛经等。但是也有例外,如也会出现脸上长斑、长痘、反复口腔溃疡、口臭等。寒湿体质,如果被误认为是上火,而长期喝降火茶,非但无效,还容易加重身体不适。

推荐食物 红枣、生姜、薏米红豆粥、羊肉、陈皮、山药等,采用中医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调养方法,如果去湿的食材过于寒凉,可以添加生姜。

夏季去湿还需注意事项

饮食 夏季饮食要避免生冷食物、过于油腻食物的刺激。

生活环境 夏季湿度大,如果生活环境潮湿、阴暗、闷湿,再加上使用空调,只会加重湿气。所以,夏季虽然天热,生活环境却要保持干爽、通风。

适度运动 一方面是现代人夏季出汗少,需要通过运动排汗。另一方面所谓动能生阳,湿寒体质的出现便与阳气不足有关。所以,夏季不妨主动运动、主动出汗,改变体湿、体寒问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124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夏季如何驱湿气” 的相关文章

夏日高温影响人体各个系统 加强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夏日高温影响人体各个系统 加强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在夏日的高温下,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可引起许多疾病和症状,所以夏天应特别加强养生保健。 从气象学来说,每五日为一“候”。当平均气温每候高于22℃时才是夏季的到来。每候平均气温等于或大于30℃才算酷热期,三伏天正值酷热期,所以俗语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在我国最热的地...

夏季贪吃冷饮小心患肠胃炎

夏季贪吃冷饮小心患肠胃炎

每到夏季,不少人为了解暑热,贪吃冷饮,这些冰凉的食物大量进入肠胃后,刺激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 每到夏季,不少人为了解暑热,贪吃冷饮,这些冰凉的食物大量进入肠胃后,刺激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严重还会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另外...

如何让自己舒适地度过夏天?

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避免暑邪侵袭,热毒积于体内。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夏季开始烈日炎炎,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伏阴于内,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避免暑邪侵袭,热毒积于体内。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在五行中...

夏季养生注意养心

夏季注意养心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正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所说: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 炎热的夏季,是人体消耗最大的季节。在高温环境生活和工作,人体的生理和营养代谢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们必须重视夏天的饮食调养,这是因为当人在...

夏季养阳有讲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四季养生原则,但是如何把握好每个人增强阳气的度、如何选择增强阳气的时机,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四季养生原则,但是如何把握好每个人增强阳气的度、如何选择增强阳气的时机,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情。 讲究度 养阳、温阳与壮阳 各有不同 电影《红高粱...

夏季养生,三大攻略

夏季要注意调节情绪,“使志无怒”。切莫因天热、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以免助阳升动太过而伤正气。 精神情志养生 精神振奋,促阳宣发:夏季与心脏均属五行的“火”行,而心主神志。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使华英成秀”、“若所爱在外”要神清气和,胸怀宽阔,精神振奋,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