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冬病夏治细则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488
“冬病夏治”亦可理解为“夏治冬病”,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病的形成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机体的阳气不足,体质虚弱为内因

“冬病夏治”亦可理解为“夏治冬病”,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病的形成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机体的阳气不足,体质虚弱为内因。

夏季三伏时令,阳气旺盛,阴寒之气消减,此时顺应时节给予患者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可起到温经散寒,扶正补虚,驱逐痰饮宿邪之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通畅,虚寒体质得到纠正,达到预防疾病发作或减少发作及减轻发病程度的目的。

天人相应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即使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也会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古代医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学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即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冬病夏治,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随之旺盛,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扶助机体内虚之阳气,驱散体内阴寒痼疾;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使冬季亦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泄,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腧穴—经络—脏腑作用

冬病夏治,主要是以穴位敷贴及穴位注射治疗为主,是中医内病外治的特色疗法。穴位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穴位敷贴与穴位注射,通过药物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作用,激发经络之气,并传达到脏腑,对人体进行调节,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穴位注射通过针刺刺激和药物对穴位的持续渗透作用及药物的功效综合发挥作用。

另外,盛夏人体腠理开泄,气血流通,此时进行穴位敷贴与穴位注射,除局部作用显著外,药物吸收快,促使药物随穴位入经络归脏腑。

冬病夏治适应症

哮喘、慢阻肺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体虚反复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所有冬季易发、阳气不足的虚寒性疾病,均为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哮喘,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也或伴有过敏性鼻炎,这部分病人多为过敏体质,或有遗传因素。多体质虚弱,或处在生长发育期,或处更年期,女性病人发病也受月经生育影响。中医认为这些病人存在肺脾肾亏虚,而以肾阳虚为主,最适合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主要方法

以中药穴位敷贴为主,及穴位注射、内服中药等疗法。哮喘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遇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发,发病的基础为痰饮内伏,肺脾肾亏虚。穴位敷贴可温经散寒,祛痰逐饮;穴位注射可起到温阳补肾,纳气定喘的作用;内服中药以温阳补肾填精,健脾补肺调治为主,使哮喘发作得到控制或减少。

穴位敷贴: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源于清朝名医张璐《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中药穴位敷贴主要是采用具有温阳散寒渗透作用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等多味药物,将其磨成粉末,用姜汁调制成药饼,贴敷于人体特定的穴位,通过透皮吸收方式,使药物有效成份进入人体,发挥治疗作用,也可配合微波照射或电离子导入增强其作用。敷贴药物的药性多芳香走窜,通过腧穴可直达肺经、由表入里,循经络达脏腑,调节气血阴阳,发挥“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的作用。

穴位敷贴的时间:每年7~8月,三伏天前后。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中医认为这一时辰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因此用药后吸收得最为彻底。

穴位注射:采用具有温阳补肾、纳气定喘作用的纯中药针剂,注射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穴位——足三里。穴位注射通过针刺、药液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与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起到扶正固本,防病治病的作用。对支气管哮喘可起到改善肾阳虚体质的作用。

内服中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调治及随证加减。主要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仙灵脾、巴戟天、黄精等,具有益肺健脾补肾,扶正固本的作用,并可加入一些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如地龙、干蟾、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物,以及平喘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

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克制,以配合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远离空调: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少吃冷饮: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向外发散时困难,影响治疗效果。

睡眠充足: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

情绪乐观:研究表明,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夏季气候的影响使一部分人心情烦躁,易于激动,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这种情绪。

适度锻炼:适度的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协调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抵御能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1315.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冬病夏治细则” 的相关文章

夏季闷热莫贪凉 警惕空调不当患面瘫

夏季闷热莫贪凉 警惕空调不当患面瘫

夏天到了,在一个个闷热的夜晚,在吹着空调享受的同时,殊不知,一时的痛快可能让“面瘫”悄悄找上门。 夏天到了,在一个个闷热的夜晚,在吹着空调享受的同时,殊不知,一时的痛快可能让“面瘫”悄悄找上门,李燕主任提醒,天热勿贪凉,警惕吹空调不当患上面瘫。 李燕介绍,中医认为,面瘫根本原因是风寒之邪入侵...

荷香盈盈润炎夏

荷香盈盈润炎夏

赏荷除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外,荷叶、荷花、荷梗还是一味中药,亦食亦药。 炎炎夏日,乡间点点蛙鸣的池塘里,常见绿荷点点,荷扇摇摇,荷花含笑,一派美妙的田园风光。宋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人李渔的《芙蕖》,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等名...

心脏病患者夏季预防中暑小常识

心脏病患者夏季预防中暑小常识

夏季常见的湿热天,人体不能正常排汗,皮肤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增加,心衰发生率和心脏病死亡率也会增加。 夏季气温高,想要顺顺利利的度过夏季就要注意防暑降温。 据了解,中暑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产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高辐射,也就是俗称的干热,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

夏季祛湿正当时

夏季祛湿正当时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暑季的脚步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

夏季属火应于心 凉血养心最养生

夏季属火应于心 凉血养心最养生

夏三月阳气大放,夏属火应心,心为阳脏,所处上焦,为阳中之太阳,夏三月人的阳气主要集中于心。 夏,是怒放,是生长。适度“放纵”以待秋。夏长正是为秋收,自然之法则。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炎暑将临,雷雨增多,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时节。此时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

夏季养生重养心 日常生活5注意

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专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立夏”节气,意味着夏季的到来。夏季伊始,如何养生才利于健康呢?专家介绍,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立夏后,人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专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