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春季养生 > 正文内容

早春宜捂 减衣莫急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春季养生480
冬尽春来,万物复苏,春天悄然而至。在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东北地区都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民间一句古话,其实也是一条养生保健谚语。

冬尽春来,万物复苏,春天悄然而至。在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东北地区都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民间一句古话,其实也是一条养生保健谚语。因为“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适当“春捂”,能养生防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健中心孙志新博士提醒,初春天气变化无常,极有可能引发感冒。上年纪的人还易患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病又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这个季节还易受到“冻结肩”等病的“偷袭”。只有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才可解除“春捂”的束缚。

为何“春捂”——初春之阳难御春寒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 孙志新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人和大自然只有实现和谐、同步、交融,才能健康长寿。”一年四季,大自然的阳气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循环往复,经久不息。春天万物生气勃勃,像早上初升的太阳一样,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蓬勃舒发。初生之阳如刚萌芽的幼苗,难以抵御早春严寒,所以人们要想办法使之去寒就温,对应养生的要求即需“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能与自然界上升之阳气相合,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葳蕤景象。

北方的初春气温更是瞬息万变。故早春需捂,遇冷不可强忍,务必及时添加衣物,遇热不得急脱衣服,以助阳气的升发。

如何“春捂”——量体着衣

古人有“寒从脚下起”之论,故养生主张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即加强腿脚的保暖。上身衣服略减无妨,但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宁可穿得厚实一些、暖和一点。背部保暖也十分关键,古人有“春不露背”的说法。

量体“着”衣,各得所宜。孙志新指出,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一旦衣不“得”体,感受风寒,极易引发宿疾、陈病,经久难愈。衣服减得太快,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情况;若女性急于脱下冬衣穿上靓衫,一天到晚都身着单薄的裙装,易致肢体关节疼痛等病症;尤其是小儿不耐寒冷,应以保暖为原则。孙志新告诫,人们一定要顺应天气变化,结合个人禀赋强弱,增减随“天”,一般是早晚增衣,中午减衣,为身体做好防护。

“春捂”适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日夜温差大于8℃时要“春捂”。此外,冷空气过去后,气温逐渐回升,也别急着减衣,应至少再“捂”7天,身体才能适应。

孙志新指出,“春捂”也有限度,如果“捂”时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就早点儿换装。每人体质不同,体内阴阳状态并不一致,所以“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假如体质阳气偏盛,春天自身阳气足以与自然界相合,可适当少“捂”几天。如果一味追求“春捂”,使体内偏盛的阳气更亢盛,容易患温热之病。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变化情况而定,还要看自身体质状况如何。

“二月休把棉衣脱,三月还有梨花雪”。为适应春季天气多变的特点,人们创造了一个不无道理的“穿衣气候”。孙志新认为,在春季若将保健养生践行得好,就能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年少生病,健康乐无忧。

春季养生小贴士

清晨喝杯牛奶:许多年轻女性为保持身材苗条,早晨不吃早点,其实这样不利于健美。牛奶中的钙对皮肤光洁很重要,春天早晨饮用牛奶,可使血液中新陈代谢加快,预防便秘和贫血,使气色更好更年轻。

注意仔细洗脸:春日气温升高,皮脂分泌较活跃,脸上的小痘痘常会悄然露出。为保持面部皮肤光滑,最好仔细洗脸。

洗浴速度放慢:春天皮肤代谢加快,皮屑、皮癣等常于此时露出头角。每次洗澡使用40℃的温水,会使全身放松,最大限度消除疲劳,恢复精力,而且揉搓皮肤能使周身血流畅通,使肌肤清爽亮泽。

睡前请勿进食:临睡前吃东西,往往会增加胃的负担,特别是巧克力、咖啡之类刺激性食物,不但会刺激胃,还会刺激神经中枢,使得夜间仍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眠而休息不足,早晨起来就会面庞浮肿,神色疲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77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早春宜捂 减衣莫急” 的相关文章

春色正中分 养生遵“运气”

春色正中分 养生遵“运气”

从运气角度呢来说,2019年干支甲子纪年为己亥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司天之气克中运,属于运气相合中的“天刑年”,气候变化相对剧烈,运气因子中风、火的因素较多。 《黄帝内经》强调养生治病应“先立其年,以明其气”,进而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从运气角度呢来说,2019...

警惕“春困”的信号 缓解春困“四妙招”

警惕“春困”的信号 缓解春困“四妙招”

克服春困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要早睡早起,保证睡眠。 常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到了冬天还得“冬眠”。其实,“春困”这种情况的发生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春困是因自然界气温回升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寒冷的冬季,受低温影响,人体皮肤汗腺收缩,保持体温恒定;进入春...

春季犯困有原因 5招助您轻松“脱困”

春季犯困有原因 5招助您轻松“脱困”

中医认为,春季应是推陈出新、畅发生机的时候,只有把夏、秋、冬所积蓄的元气慢慢升发,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万物复苏,气候逐渐变暖,很多人会感到疲乏、头晕欲睡,哈欠连天没精神。专家介绍,这是“春困”的现象。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

春气通肝主生发 此季养肝最适宜

春气通肝主生发 此季养肝最适宜

春气通肝,春天是肝旺之时,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最适宜养肝。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阳气渐生的季节,与肝相呼应,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季养肝即是应季养生。四季养生遵循“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春天是草木萌生,百病始发的季节,更是肝病的多发时节。因为春气通肝,春天是肝旺之时,在春天,肝气旺...

寒冬已尽春伊始 春季养生养“生气”

寒冬已尽春伊始 春季养生养“生气”

养生两字可理解为养“生气”。生机勃勃的状态,体现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春天给人的感觉,正如中医描述小儿生理状态时所言:“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数九寒冬将尽,盈盈春意正来。从上一年的冬至开始为“一九”,直到早春三月“九九”结束,数九的日子漫长却又充满期待。“九九消寒图”...

早春养生 养肝护肝是关键

早春养生 养肝护肝是关键

早春时节,要注重养肝护肝是春季养生的关键,可从饮食、情志、起居三方面入手。 中医“养生”古称为“道生”“养性”“摄生”“卫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春季养生集中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追求“不老延年”的寿养思想。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人要健康长寿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