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611
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秋季保健必须重视以下七防。

秋季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特别是“白露”节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秋季保健必须重视以下七防。

防暑热

初秋尚在三伏之内,炎夏暑热未消,“秋老虎”肆虐,气候温度仍然很高,所以还要注意预防暑热的伤害,中午前后要尽量减少外出,在野外劳作要做好防护工作,要适当多饮水,防止中暑等发生。

防湿邪

在夏秋之交的“长夏”阶段,中医认为是湿邪当令.阴雨连绵。湿气较重,甚至是湿热交蒸,人感到肌肉沉重酸痛,身体如裹,且最易诱发胃肠型感冒,使风湿性关节疾病等复发与加重。所以,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预防湿邪伤人。人不要睡卧在阴寒潮湿之地,要尽量避免涉水淋雨,天气炎热大汗时,不能用冷水浇头冲身,出汗之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并宜适当多吃些山药、白术、苡仁、白扁豆、赤小豆等有健脾燥湿的食品或药食两用品,防止与减少湿邪的伤害。

防秋燥

秋季特别是中秋之后,雨水渐少,气候的基本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较快,常使人出现皮肤干燥、皱缩增多、鼻干口燥、咽喉痒痛、大便秘结、毛发脱落等症状。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大汗淋漓。致津液耗散。此外,还宜适当多吃些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预防便秘等作用的食品,如秋梨、藕、胡萝卜、白萝卜、荸荠、银耳、乳品、蜜蜂、芝麻、核桃仁、百合、番茄、葡萄、香蕉、甘蔗、苹果等,预防燥邪伤人。

防寒邪

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中秋之后,天气渐凉,不但易引发皮肤皲裂、冻伤、感冒、腹痛腹泻等疾病,还易使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诱发与加重,甚至会引发心梗、中风而威胁生命安全。所以,中秋之后要特别重视防寒保暖,注意随气候变化加减衣服,头部、腹背部和足部的保暖尤须加强,出门戴个头巾、胸背部加穿个毛背心、穿一双松软的保暖鞋,睡前洗个热水脚是不错的。室内取暖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等发生。

防秋乏

入秋之后,由于盛夏汗多,阳气、津液外泄而造成的精气消耗一时还不能完全补偿;加之秋季雨多湿重困脾,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转凉,新陈代谢也渐渐减缓,故秋季易出现精神疲惫、四肢倦怠、睡意十足,呵欠频频的“秋乏”现象。所以,秋季一定要加强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愉悦的精神状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强身健体,以振奋精神;科学安排生活起居,早睡早起;注意调整饮食,可适当安排进补,多吃些有益气健脾等作用的食品与药物,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山药、。莲子、栗子、大枣、核桃仁、芝麻等,以增添机体活力,有助于解除秋乏困扰。

防悲愁

秋令在五脏主肺,情志主悲。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所以,一般而言,秋季的情绪往往不太稳定,易于悲愁伤感。特别是面对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瑟瑟的景象,一些人特别是老人、在外游子等,最容易引起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悲愁的心绪。所以,秋季应重视培养乐观的情绪,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不使神志外弛。特别是天气晴好时,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多到室外晒晒太阳,或参加登高赏红叶以及其它文体娱乐活动,努力消除悲愁伤感等不良情绪,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防疾病

秋季,不但是肠炎、痢疾、乙脑、疟疾、登革热等高发的季节,由于秋末与冬初这一阶段,气候变化剧烈,气温下降,防护稍不注意,也是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复发与高发的时段。所以,秋季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还要重视搞好环境与室内卫生,加强灭蚊工作,防止与减少蚊虫的危害。另外,天气渐冷,还应特别重视防寒保暖,保持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重视适当的运动健身和预防性治疗,防止与避免高血压、心梗、中风、肺心病等危险疾病的发生与加重。

总之,从“夏长”到“秋收”,是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而机体内阴阳也会随之由“长”到“收”。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总的原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870.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的相关文章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天转凉燥邪到 6招防止“鼻炎闹”

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螨花粉增多,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导致鼻炎发生。 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秋天是鼻炎的易发期,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把鼻涕一把泪,喷嚏不断,鼻塞、头疼等,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专家介绍,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空气中尘...

初秋不适五对策

入秋之后,秋老虎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适,夏天的“高温多湿”和“紫外线”,加上“寒暖差(室内外温差等)”“空调寒”“内脏寒”还会延续,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和调理。 入秋之后,秋老虎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适,夏天的“高温多湿”和“紫外线”,加上“寒暖差(室内外温差等)”“空调寒”“内脏寒”还会延续...

入秋渐凉泡泡脚 暖身祛病胜补药

入秋越深,愈发感受到凉意了。中医讲“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每天用热水泡泡脚,驱除寒气,是很惬意的。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耳为神机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脚为精气之根。 入秋越深,愈发感受到凉意了。中医讲“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每天用热水泡泡脚,驱除寒气,是很惬意的。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

专家支招应对秋季寒凉

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秋雨过后,气温明显下降,早晚温差相对变大,给适应了炎热的人们带来了较大挑战。在如此多雨的季节替换时节,应该如何顺应时势,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呢?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秋雨过后,气温明显下降,早晚温差相对变大,给适应了炎热的人们带来了较大挑战。在如此多雨的季节替换时节,应该...

应对秋困三方法

秋困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是人体自我修复和储备能量的一个过程,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很有必要的。 “春乏,秋困,夏打盹。”进入秋天,人们都很容易犯困,尤其在上班族和学生族中表现最为明显,尽管睡眠不少,可白天还是精神萎靡,哈欠连连,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如何应对秋困?中医专家建议,应对秋困...

立秋之后 祛除夏季湿邪正适宜

立秋过后,闷热燥湿的天气有所缓解。可是,炎热的夏季虽走,但我们身体多多少少被湿邪入侵。不妨在立秋之后,利用一些食物的除湿特性,祛除夏季留在体内的湿邪。 立秋过后,闷热燥湿的天气有所缓解。可是,炎热的夏季虽走,但我们身体多多少少被湿邪入侵。湿邪滞留体内,难免作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大便稀溏、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