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贴秋膘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689
中医认为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对于超重、肥胖的人切忌贴秋膘;对于体重偏低的,特别是属于低体重的,可以适当“贴秋膘”。

夏天炎热的气候,人们往往食欲不振,很少吃肉。进入深秋,日渐寒冷的天气让人们食欲大增,于是在秋天开始变本加厉吃,蔬菜、水果已经满足不了突如其来的胃口,大口吃肉就变成了秋天的日常。我国有一个“贴秋膘”的传统说法:多吃多贴膘,让身体做好过冬御寒的准备。

专家提醒,夏天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耗损不少,秋季适当进补能增加机体抵抗力。相比传统以肉贴膘的进补习惯,大家应该采取平补、慢补的方式,以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才能真正补到位,切忌盲目“贴膘”。

正确理解贴秋膘的习俗

专家介绍,“贴秋膘”习俗起始于清朝,尤其在北方地区民间流行较甚。一是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吃肉贴膘好有劲农忙;二是从文化讲,我国唐朝、元朝、清朝等朝代,以胖为美,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养生;三是北方冬天寒冷,贴秋膘可以御寒,帮助度过寒冷的冬季。现在的人们劳动的机会少,普遍营养过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今日的“贴秋膘”习俗已经失去传统意义上的“食肉进补”之意,只应把“贴秋膘”当成一种社会节日文化。从当今科学发展角度看,传统“贴秋膘”习俗缺少科学性,秋季饮食养生保健应以滋阴润燥为原则,慎贴秋膘。

避免盲目“贴秋膘”

“秋天补得好,一冬病不找”,但前提是要补得好,如果补过了头,每天的热量摄入大于消耗,“贴膘”很快会演变成发福,高血压、冠心病等就会接踵而至。王祥生建议,以下几类人切不可盲目贴秋膘:老年人、儿童、胃火旺盛者及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病患者一定慎贴秋膘,以免因为短时间食用高油高脂、肥甘厚味的食物引发或加重原有疾病。

中医认为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对于超重、肥胖的人切忌贴秋膘;对于体重偏低的,特别是属于低体重的,可以适当“贴秋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87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贴秋膘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 的相关文章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年龄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它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跟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等有关。 十一假期过后,秋色渐显,但早晚温差还是很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内内科主任李燕提醒,入秋后要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忽视。 进入初秋,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然而,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以上,夏暑尚未完全消除,加上秋天雨水增多,湿、热依旧很“活跃”。所以,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尽管处暑已过,然而多地“秋老虎”仍盛行,闷热、高温、潮湿的天气让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下降,出现乏力、倦怠等症状。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我国古人养生很重视顺应节气的变化,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所以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暑去凉来秋燥起 饮食起居8注意

暑去凉来秋燥起 饮食起居8注意

秋季是养生的好时节,同时也是疾病的高发期,此时对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很有讲究,有一些养生常识需要注意。 秋季是养生的好时节,同时也是疾病的高发期,此时对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很有讲究,有一些养生常识需要注意。 调护运动 在清凉的晨风中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训练了耐寒力,为寒冬做准备。 此外,登山是适...

秋季养阴防燥三大措施

秋季养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心理调节等来调理身体。 连日的秋雨落下,气温逐渐降低。秋意来临,人们的身体好像还没适应季节的转变,要闹一下“情绪”,一些胃肠疾病开始悄悄“找上门”来。专家指出,秋季养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心理调节等来调理身体。 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