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养生 > 正文内容

疾病从口入 抗癌饮食要记住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美食养生505
中医古籍特别强调饮食对肿瘤产生的影响,但往往不受现代人的重视;现在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很快,饮食结构中肉食比例大幅度增加,暴饮暴食,肥甘厚味,比比皆是,是导致食积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

“过年除了吃肉,还应荤素搭配。”这话似乎该由营养学家来讲。但在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临床中,从很多病人身上发现了一些规律,想告诉大家。

吃得不合适会生病

古人说“病从口入”一点都没错,现代研究也表明,45% 的癌症与饮食有关。且癌症与饮食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

一是饮食过好。如《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就是这个道理。以往中医理解这里所说的“大丁”是疔疮,一种感染性皮肤病;但 “大丁”应该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二是饮食过差。如粗糙、霉变的食物是直接致癌的东西。三是饮食过多、过快。使胃肠经常受伤,反复修补,过度增生而致癌;即《黄帝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四是饮食无节。过分生、冷、热、硬,饥饱无常,嗜酒无度,寒热不均。日久生变,寒热胶结致癌。

中医重视食积为病

中医古籍特别强调饮食对肿瘤产生的影响,但往往不受现代人的重视。在临床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但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让广大群众都知道。

《济生方》曰:“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宿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景岳全书》有:“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医碥》中更具体地指出:“酒客多噎嗝(一种肿瘤),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观其口舌干涩可知也)食不得入也。”现代人膏粱厚味者众,但消食导滞却未被广大医家重视。中医传统的“病因三因学说”其一就是饮食不节,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应在实际中重视它。

明代嘉靖年间太医院院判余桥,精岐黄术,多有创见,仅《海外回归中医古籍珍本集萃·医方集略》中引用《余桥论》就有19 处,远高于其他医家。《医方集略》在学医之法等绪论之后,首列脾胃门,并引《余桥论》,就食积致病诊疗颇多心得,读其案例,启发良多: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实在不能忽略“食积”这一重要病因病机。

因为现在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很快,饮食结构中肉食比例大幅度增加,暴饮暴食,肥甘厚味,比比皆是,是导致食积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

了解饮食抗癌是为提醒健康人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落实到临床上,是在抗癌的持久战中,不能全靠药物,饮食抗癌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激战之后抚平战争创伤和重建正常秩序的必然过程;做得好则事半功倍,否则有前功尽弃之嫌。

推荐的保健抗癌饮食原则为:

正常饮食,适口为上。是说只要是适口的一般对人有益,只有大家经常吃的才是最益于人体的。如小麦、大米、萝卜、白菜等,虽然价格低廉但营养均衡,反倒是常吃山珍海味者不一定长寿。

谷肉果菜,不偏不倚。《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强调“谷果肉菜”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整天大鱼大肉不好,天天吃素也要因人而异。关键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比例合适。除主食外,“一斤蔬菜一两豆,一个鸡蛋一点肉”的原则不无道理。因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突然大幅度地改变饮食习惯,没这个基因啊,营养过剩,就变成毒了,不生病才怪呢。

不同病症,食疗有别。作为食物,大家日常食用差别不大。若要用作食疗,还是要对证的,最好在中医的指导下应用,不然恐有南辕北辙之误。至于忌口发物,要具体分析。现在有一些人不生病的时候什么都敢乱吃,一生病又什么都不敢吃,特别讲究忌口,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影响健康。实际上,是否忌口要听医生具体分析。

大过年的,说了这么多,不是想破坏节日气氛也不是吓唬大家,说光吃肉一定得癌,但从饮食对癌症康复的影响上看,健康的饮食很重要。什么是健康的饮食?《内经》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为原则。今人不可不察,尤其是健康人不可不察。

附:膳食健康“六字诀”

粗:粗粮、杂粮、粗纤维类食物;可以说,这素那素(保健品)不如吃素。

杂:食谱宜杂、广,不偏嗜。

烂:食物均应煮烂、煮熟,以利消化。

鲜: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饮食中的份额 。

少:食物摄入总量应有所节制。

淡:少盐、少辣、少油、少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1927.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疾病从口入 抗癌饮食要记住” 的相关文章

“药食同源”要认清 莫学神农“尝百草”

“药食同源”要认清 莫学神农“尝百草”

现代很多人对“药食同源”的认识已经违背了它最初的本意,简单地从字面上认为食物与药物之间可以划等号,在治病或者调理身体的时候盲目把药物当食物去使用,或者夸大某些食物的药用价值,以食物去追求其治病的作用。 脱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进补枸杞、补血来点当归和人参……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养生经”,不知道让...

桑葚干到底能不能解酒呢?

桑葚干到底能不能解酒呢?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桑葚有“解酒中毒”的功效,但是不像网文中提到的那样仅仅靠吃桑葚干就能搞定。 对于应酬多的人来说,能解酒又护肝的食物是最受欢迎的。最近一则“酒精最大的克星—天然的解酒食物桑葚干”的文章在网上热传,那么,桑葚干到底能不能解酒呢? 这篇网文中说到:酒前吃桑葚干,可以预防酒精中毒发...

金秋到来南瓜“尝” 亦饭亦菜清甜香

金秋到来南瓜“尝” 亦饭亦菜清甜香

南瓜是养生菜、保健饭,药食兼备;它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解毒的功能,其叶、花、藤、种子也供药用。 南瓜为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美洲大陆,明代中期漂洋过海,传入我国,所以它还被称作番瓜、倭瓜、窝瓜。它生命力极强,春天绽芽吐绿,夏季蔓秧开花,一棵南瓜秧苗可以蔓延半亩田...

秋风起,蟹脚痒 如何吃蟹有讲究

秋风起,蟹脚痒 如何吃蟹有讲究

螃蟹虽肉嫩肥美,但中医学认为其味咸、性寒,实属寒凉之物,故脾胃虚寒的患者包括孕妇都不应过多食用。 俗语有云“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意思是说,螃蟹一年四季都能吃,但是秋天是吃蟹最好的季节。中国民间素有“蟹肉上席百味淡”的说法,美食家将吃螃蟹作为“秋天最隆重之事”,就连著名作家梁实秋...

处暑节气仍长夏 推荐3款祛湿粥茶

处暑节气仍长夏 推荐3款祛湿粥茶

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长夏的气候特点是炎热而夹湿,所以,长夏养生重在防湿、祛湿。 虽然处暑了,但目前仍处在长夏这一阶段。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长夏的气候特点是炎热而夹湿,所以,长夏养生重在防湿、祛湿,以下介绍几道保健养生祛湿粥茶饮: 茯苓粥...

一甜一咸两道粥,为“三高”人群解忧愁

一甜一咸两道粥,为“三高”人群解忧愁

胖人多湿,肥人多痰。湿从哪里来呢?脾主运化水湿,是津液代谢的枢纽。一旦脾虚弱了,不运化了,就会产生痰湿。 肥胖是“三高症”的温床 “三高症”是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它们是现代社会所派生出来的“富贵病”,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相互关联。如:糖尿病人很容易同时患上高血压或高血脂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