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养生 > 正文内容

说说“吃辣”那些事儿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美食养生367
吃辣实际上是利用食物之偏纠正因气候之偏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可防止季节性疾病,如关节炎、风湿、气候性腹泻等。

关于吃辣,有这样一种说法: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贵州人辣不怕。从全国来看,吃辣主要在西南一带盛行,这与地理位置有关。西南受亚热带气候影响相对强烈,气候潮湿。湿属于“六淫”之一,与寒则成寒湿,气血运行受阻,导致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损伤脾阳,脾肾阳虚,出现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与热结合则成湿热,出现恶心厌食、口苦食欲差、小便赤黄等症状。以上症状的关键在于除湿,辣具发散作用,可散寒、解表、开胃。吃辣实际上是利用食物之偏纠正因气候之偏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可防止季节性疾病,如关节炎、风湿、气候性腹泻等。

对于北方来说,气候干燥,不宜过多食用辣的食品。为防饮食偏颇,合理搭配也可以。辛主发散,向上向外,酸主收敛,向下向内。吃辣时,配些酸凉的蔬菜,如糖拌西红柿、醋拌黄瓜等,则可利用凉性制约热性对身体的不利影响,达到人体五脏六腑的平衡。

也有人只要吃辣就会拉肚子、长痘、过敏等,毕竟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如阴虚体质,阴液亏少,人会感觉到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而辣是大辛大热之物,具有发散作用,使人体大量出汗,加重人体阴阳失衡的状况,所以阴虚体质的人不宜吃辣。再如阳虚体质的人,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爱热食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这类人的养生原则在于补阳祛寒,温补脾肾,适当吃辣正好可以起到补阳的作用。

吃辣除了与地理环境和个人体质有关外,还受身体所患疾病的影响。痔疮患者、胆结石患者、胃肠道患者、肾病患者等食用辣的食品,会加重病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吃辣可能会引起循环血量剧增,心跳加快,心动过速;孕妇不能吃辣,怀孕后大多呈现血热阳盛状态,而辣类的辛温食品会加重血热阳盛状态,使体内阴津更感不足,会使孕妇口干舌燥,生口疮,心情烦躁等症状加剧,不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正在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特别是热性病症患者,服清热凉血或滋阴消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因此,吃辣也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一时兴起就可决定,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辣”到好处,吃出健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2983.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说说“吃辣”那些事儿” 的相关文章

食物有五味 五味对应调五脏

食物有五味 五味对应调五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适合吃什么食物,是从五脏的特性和不同需求说的,不能太过机械,每种味道列举的食物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时候要灵活。 人体有病可以用不同味道的药物进行补泻治疗。《素问·脏气法时论》讲到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就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食物来进行调理。 食物...

都说粗粮养生好 四类人群并不适

都说粗粮养生好 四类人群并不适

粗粮本身不易消化,且营养不全面,吸收率低,因此粗粮虽好却不适宜所有人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饮食习惯也由“细”变“粗”。营养专家认为,荞麦、大豆、玉米、紫米、燕麦、红薯等粗粮一能“消灭”胆固醇;二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三能促进消化功能,缓解便秘和平衡...

亦菜亦药话薤白 外敷治疮疡,内服宽胸阳

亦菜亦药话薤白 外敷治疮疡,内服宽胸阳

薤白用于治疗疾病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功效很多,比如行气导滞,对于用薤治疗心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出现了 有一种蔬菜,远看像韭,细长有剑脊;近看像葱,青绿又中空。从地里拔出来又像蒜,甚至连味道都像蒜一样辛辣,简直就是这三种蔬菜的合体!明代著名中药学家李时珍对它的描述颇有诗情画意:“二月开...

豆卷又称“如意菜” 利水泻湿又祛斑

豆卷又称“如意菜” 利水泻湿又祛斑

豆卷又称为豆芽,是由豆类在黑暗湿热环境中发芽而成,《神农本草经》中称豆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 豆卷又称为豆芽,是由豆类在黑暗湿热环境中发芽而成,因为其外形像一把玉如意,故又被称为“如意菜”,豆卷与豆腐、酱及面筋被西方并称为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豆卷与笋、菌又被古人并列为素食鲜味三...

栀子花花香、味美亦疗疾

栀子花花香、味美亦疗疾

栀子花做成美食,味道也很好;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还可用于辅助治疗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 栀子花分大花栀子、小叶栀子等几种,而其中的山栀子,亦名野桂花、玉荷花等。栀子花是难得的消暑花卉,还可以用来熏制花茶、制作食品和烹调食用,更是一味使用广泛的中药。中医认为,栀子花性寒,...

一甜一咸两道粥,为“三高”人群解忧愁

一甜一咸两道粥,为“三高”人群解忧愁

胖人多湿,肥人多痰。湿从哪里来呢?脾主运化水湿,是津液代谢的枢纽。一旦脾虚弱了,不运化了,就会产生痰湿。 肥胖是“三高症”的温床 “三高症”是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它们是现代社会所派生出来的“富贵病”,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相互关联。如:糖尿病人很容易同时患上高血压或高血脂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