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养生文化、"慢养生"是养生的一大法宝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08-11)养生文化124

《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你抵御外邪的能力就越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越大。"不管是健康的人还是身体患有疾病的人,心态的重要性都是第一位的,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

养生文化、

曾经有个武士问他师父:"我要多少年才能把武功学好?"师父答:"大约要5年。"武士问:"那我努力练习,把所有时间拿来练功呢?"师父就答:"那估计要10年。"武士接着问:"那我不睡觉,曰夜都练习呢?"师父说:"那你一辈子都不能成功。

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人生的修养境界:慢下来,并不等于落后,也不等于错失机会,而是一种把握生命节奏的方式。我们常闻"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只有你掌握生活的节奏,你才能游刃有余,如果你跟着社会的节奏震动,你将处处受阻,时时被动。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绵亘数千年。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从皇家招募异士炼丹到民间总结强身健体的经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伴随着中医学的进步,养生文化以此为肥沃的土壤,逐渐生根开花并发扬光大。

养生文化、

以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为准,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集中国古代生活艺术之大成,两千年来勃勃生机而充满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

作为华夏古典养生文化的正宗继承者,我们如何解读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拂去养生文化神秘的面纱,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从具体行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因为文化是从实践中来,从现实生活中来,而旦最终也要到生活中去,才能发挥其作用。

著名中医孔令诩教授认为,养生第一要务应该是养心。他说:"《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叫'活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你抵御外邪的能力就越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越大。"不管是健康的人还是身体患有疾病的人,心态的重要性都是第一位的,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专家研究发现,那些肿瘤患者,凡是比较乐观、放得开的人,活的时间就长,而越是害怕、紧张的人,越不利于他的病情好转,也越容易出问题。从长寿人群看,尽管居住的环境、个人的饮食习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心胸豁达、恬淡的人。从对长寿老人的报道看,百岁老人很少有脾气急躁,一点就着的人。为多大的事生气胸怀就有多大,心中有什么就看见什么!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大家都应用心做事,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养生文化、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养心的重点在淡泊。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拒之门外。

养心和淡泊,都属于心态养生学的范畴。心态养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因为它可以保持我们的身心健康,使我们能在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心态和精神,这样我们将拥有更多财富去贡献社会。如何进行心态养生呢?心态养生酌关键在"心慢",要让忙碌烦躁的你慢下来。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只要你的心慢下来,静下来了,那么生命的节奏也就自然慢下来,静下来了。生命的节奏慢下来,静下来,你才能过得悠闲自然,幸福快乐,这就是所谓的慢养生。

怎样做到慢养生呢?可以通过静坐、午休、散步、下棋、绘画、听音乐等活动进行调整。因为,呼吸节奏的减慢意味着血流速度的减慢、心脏负荷的减轻,以及身体耗氧的减少,从而使寿命延长。慢养生具体到生活中,就是慢用脑、慢动作、慢吃、慢睡、慢说话、慢做家务、慢散步。总之,一切都应放慢节奏。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

养生文化、

后工业化社会让我们进入快节奏的生命状态。不快,就要在竞争的时代中被淘汰,这是必然的。但是,下班回家后,紧绷着的生命之弦就应该放松。这样,白天紧、晚上松,生命之弦才能保持弹性而不致被折断。不上班的人在一天之中、一月之内、一年之中,也应安排好快慢节奏,有张有弛,才能让生命之弦有弹性。现在呆在家中的中老年人很多,有年纪大的,有离退休的,有下岗的,有无业的,有生病的。他们"慢养生"和"静养生"的条件都很好,但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而是成天忙忙碌碌。问他们忙什么呢?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所以,如果不注意放慢节奏而是成天瞎忙,白天忙家务、忙看孩子、忙采购,晚上忙打牌,那是达不到养生效果的。人们应当确立一个新的生活原则,就是:有快有慢,有紧有松,有忙有闲。

慢养生的关键在"心慢"。要节奏慢得下来,首先要心先慢,也就是要神先慢,只有心先慢下来,生命的节奏才可能慢得下来。试恕,一个成天心急火燎的人,一个急性子的人,他的心慢不下来,呼吸能慢得下来吗?心跳能慢得下来吗?所以,心该慢的时候一定要放慢,心急时,心跳、呼吸都会加速。有些时候,就是要放心,只有放心,才可能安心、养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3980.html

标签: 养生文化
分享给朋友:

“养生文化、"慢养生"是养生的一大法宝” 的相关文章

什么是养生?我们该如何养生?

什么是养生?我们该如何养生?

  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可以让你身体变得更健康,少受疾病的侵扰。我国的中医养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那么有多少人是真的了解,什么是养生的呢?中医养生又该如何操作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的常识!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养生调理,养生大全有哪些?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养生调理,养生大全有哪些?

  健康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营养餐或太极拳。医疗保健的基础是调整阴阳,气血,保护精神的原则。它采用调节精神,引导呕吐,调整时间,喂养,药物,禁欲,排气的各种方法,以实现维护,调养,支持生命,达到人体健康的目的“长寿”。  医疗保健是为了维持和关爱生命并实现长寿。保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人体生命...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

男女养生各不同,你做对了吗?

男女养生各不同,你做对了吗?

  俗话说:男靠吃,女靠睡。男不离韭,女不离藕。男要“冷”养,女要“热”养……  其实,这些俗语都在说明一件事:男女养生,各有侧重。  今天就送给大家一份最全的男女养生重点手册,能帮你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健健康康活到百岁!  男靠吃,女靠睡  01  男属阳,女属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因此...

养生有六诀:顺、静、修、调、补、固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养生保健也受到人们的关注,跟着网络、书籍学习各种养生防病的方法,当然这些都是从养生最基础的东西延伸出来的,而养生也并不是按按穴位,吃点补药这么简单,中医养生有六诀:顺、静、修、调、补、固,真正领会并做到这几点,健康长寿就离你不远了。  一“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