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 药膳馆 |立秋养生汤四款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8)秋季养生107

今日立秋,民间素有“立了秋,把扇丢”的谚语。然而,广东处于东南沿海,入伏后地表层热量不断累积,加上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造成了多湿多热的天气。按照以往的经验,最高气温将会出现在末伏,即民间所说的“秋老虎”。

立秋之后,天气仍处于中末伏,暑湿、湿热未消,而秋凉、秋燥的脚步也越来越近。调理方面,主要是从调脾胃、化湿邪入手,同时需顺应“秋季之肃杀,对应肺收敛功能”,以敛肺润肺为主,调脾化湿为辅。

| 药膳馆 |立秋养生汤四款  秋季养生汤 第1张

推荐靓汤四款:

◎黄芪党参茯苓瘦肉汤

材料:猪展500g、黄芪50g、党参30g,茯苓30g。

点评: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肺气不固,肌腠疏松,加上昼夜温差变大,表现为容易感冒或者稍活动就容易出汗,比如过敏性鼻炎的人群。此汤能益肺固表,又可健脾化湿。

◎石斛淮山百合猪骨汤

材料:石斛30克、鲜淮山500克、百合30克、北杏30g、猪骨500克。

点评:肺燥容易使皮肤干燥、鼻燥咽干等。此汤可滋阴润肺,方中石斛、淮山药清补之余,又可化湿。

◎五指毛桃淮山煲鸡汤

材料:五指毛桃50克,茯苓30克,鲜淮山250克,老母鸡1只,蜜枣3个,姜片3片。大便烂,可以加芡实30克,鲜莲子50g。

点评: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临床上常见由脾虚而导致肺脾两虚,表现为全身没力,大便稀烂,咳嗽,气短,痰多,甚至怕冷、舌淡胖苔白等。此汤循“培土生金”法,通过补脾益肺,脾气旺则肺气容易恢复。

◎白果核桃芡实淮山猪骨汤

材料:白果30g、核桃100克、芡实30克、鲜淮山500克、猪骨500克、生姜3片。

点评:肾主纳气,为先天之本,一身气之根。肺肾两虚者表现为气短或气喘,活动后更为明显,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以此汤调理,有补肺益肾之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 康宜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5824.html

标签: 秋季养生汤
分享给朋友:

“| 药膳馆 |立秋养生汤四款” 的相关文章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秋季气候多变要提防以下四种皮肤病。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尽管处暑已过,然而多地“秋老虎”仍盛行,闷热、高温、潮湿的天气让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下降,出现乏力、倦怠等症状。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

秋季昼夜温差大 警惕“缠腰龙”缠上身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该病与抵抗力下降有关,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大,该病毒常在人们感冒、劳累等机体抵抗力差的时候乘虚而入,患病者明显增多。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因为该病在皮肤上表现为带状的红斑和成群的水疱,很有特征,故得此名。...

要想宝宝安度秋 打好感冒“狙击战”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气候多变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夏季人体消耗较大,免疫力下降,尤其本身体质较弱的宝宝,更容易受病毒侵袭。 “真愁人,孩子每逢秋天就感冒,又咳嗽又发烧。”市民张女士说,她5岁的女儿一到秋季准感冒,家人一直很注意怕孩子受凉,结果还是防不胜防。“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气候多变是感冒的...

秋天吃点瓜 身体棒棒哒

秋天是各种瓜成熟的季节,民间有句谚语:“春吃花,夏吃叶,秋吃瓜,冬吃根”。秋天风干物燥,吃瓜可以去火润肺,是秋季理想养生的食物。 秋天是各种瓜成熟的季节,民间有句谚语:“春吃花,夏吃叶,秋吃瓜,冬吃根”。秋天风干物燥,吃瓜可以去火润肺,是秋季理想养生的食物。 丝 瓜 【性味】 性凉,味甘。 【功...

秋食三水果 应对秋季燥邪

秋季人们易受燥邪侵袭而出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咽干口燥,可食梨缓解,也可用冰糖蒸梨食用。 秋季是一个美丽的黄金季节,阴阳之阴气回落大地,气候凉爽,草木生机收敛,万物成熟结果,因此常常用硕果累累形容秋季。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之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天气少雨,气候干燥,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