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03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尽管处暑已过,然而多地“秋老虎”仍盛行,闷热、高温、潮湿的天气让很多人胃口不好、消化功能下降,出现乏力、倦怠等症状。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底到9月中旬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地区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中医专家指出,节气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生命节律的调节。倘若自然变化违反常度,必将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转,造成功能节律紊乱、正气下降、阴阳失调,极易感邪致病。所以,中医学常将节气与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和转归以及养生等方面密切联系起来。

坚持睡眠 生活规律

入秋之后,“秋老虎”很是威武,暑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此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而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等症状。此时更应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尤其是要午睡,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保护好心脏,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若睡眠不好者可以尝试按压印堂穴。印堂穴是督脉的一个要穴,属心属脑,印堂这个部位的颜色变化常常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态。一旦印堂发红就说明身体有问题,比如有睡眠有问题,这就要安神。怎样安神呢?印堂称之为“开天门”。其方法是用食指和中指并拢,从印堂的位置依次螺旋状往上按摩。这种方法适用于晚上临睡前,自己按揉3~5分钟,可以让你睡得安稳。还可以找一粒绿豆,用胶布贴在印堂穴上,这样就可以给印堂一个持续的压迫感,让你一晚好眠。

坚持秋练 循序渐进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快走、慢跑、游泳、爬山、球类运动等都很不错。可选择一天中气温较高的下午进行锻炼,此时人的运动中枢神经较活跃,适当锻炼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秋冬运动量与夏季相比可适当增大,运动时间可适量延长,但要注意防晒避暑、循序渐进。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家可做的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坚持秋防 防暑除湿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

经过炎热的夏季后,人体内耗较大,导致免疫力下降。入秋后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气温忽冷忽热,病毒乘虚而入,借助呼吸道侵入人体,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就容易出现了,如中暑、感冒、气管炎、胃炎、关节炎等。老人们常说:“秋老虎过不好爱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秋防是指预防疾病、防止旧病复发。

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预防换季感冒,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觉时关好门窗,腹部盖上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室内空气流动。

红豆薏米粥是中医保健当中常用的一个膳食,主要用于湿气比较重的人群。红豆有利尿、活血的作用,生薏苡仁有去湿的作用,两物混合在一起,熬出的粥,不但口感好,而且有去湿作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861.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初秋战胜“秋老虎” 日常起居“三坚持”” 的相关文章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随着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不由呈现出...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忽视。 进入初秋,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然而,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以上,夏暑尚未完全消除,加上秋天雨水增多,湿、热依旧很“活跃”。所以,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

处暑过后燥邪犯肺 调养法则“宣、润”为贵

处暑过后燥邪犯肺 调养法则“宣、润”为贵

中医针对燥邪犯肺的调养法则一方面要“润”,即补充津液、滋阴润肺;另一方面还要“宣”,即宣通气机,宣散邪气。 处暑一过,凉爽的秋风逐渐拉开了秋天的大幕,天气一改暑季的炎热潮湿,给人们送来了秋高气爽的感觉,而与此同时,另一种邪气——燥邪也应时而生,作为秋天的主气,随时可能侵犯人体。 燥邪是六淫之一,...

三方面有效防治秋燥

中医学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气候干燥最容易损伤肺,因此秋季尤其要注意对肺的保养,预防肺系疾病发生。 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入秋以来,有些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喉咙发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

秋吃豆腐最滋补

中医认为,豆腐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清肺润燥、清热解毒、下气消痰、养颜防衰之功。 豆腐是中国人一项伟大的发明,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诞生于安徽六安市寿县。豆腐是中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直被人们誉为“植物肉”...

把防晒进行到底

处暑过后,外面的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不少人感到难熬的夏天终于结束了。然而,就在此时,人们常在不知不觉中疏忽大意,对日晒不再采取必要措施。但殊不知,即使气温下降,秋天的紫外线依旧强烈。 处暑过后,外面的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不少人感到难熬的夏天终于结束了。然而,就在此时,人们常在不知不觉中疏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