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小儿腹泻高发年龄在几岁

生活百科2年前 (2023-08-19)养生文化66

小儿腹泻是多发病,由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那么小儿腹泻高发年龄在几岁呢?

小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发育、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均未成熟,调节技能较差,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因此他们极易发生腹泻。2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以病毒性腹泻为主,而2岁以上的儿童则更多地呈现为细菌性腹泻。

从病因上看,通常小儿腹泻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因素包括细菌引起的腹泻,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志贺菌等;还有病毒引起的腹泻,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另外寄生虫(如阿米巴、隐孢子虫等)、真菌(念珠菌、曲菌等)也会引起腹泻。

而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大多是因为小儿饮食不当,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受到了不良刺激,如受凉、过热、受惊吓等;吃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而引起的。另外,气温变化大的季节,忽冷忽热,一旦引起感冒或腹部受凉以及各种感染也可导致腹泻,常说的秋季腹泻跟季节性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为了预防小儿腹泻,要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小婴儿按需喂养。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

小儿在添加辅助食物时必须注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使婴儿有个适应过程;从稀到稠,先喝米汤,渐渐过渡到稀饭、软饭;从细到粗,如加水果时,开始喂果汁,尔后吃果泥。五个月试加鸡蛋黄、鱼泥、嫩豆腐;七个月以后可添加富有营养、适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肉末、青菜、饼干等,逐渐为断奶做些必要准备,但应避免在夏天断奶。在逐渐添加食物时,最好先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要同时添加几种如遇小儿生病应暂时不加另一种食物。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小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6772.html

分享给朋友:

“小儿腹泻高发年龄在几岁” 的相关文章

叩齿吞津养生

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叩齿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 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叩齿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

荷花飘香养生味美

夏天的泥塘里,荷叶挤得满满的,虽然微风吹过时掀起的阵阵绿浪煞是好看,但也没人真正把它放在心头。除了偶尔有人摘下一片荷叶当临时遮阳伞,这些荷叶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秋冬时节自行干枯、萎缩、凋零,直到被挖藕之人彻底踩入泥塘腐烂。 夏天的泥塘里,荷叶挤得满满的,虽然微风吹过时掀起的阵阵绿浪煞是好看,...

诸子百家养生各有侧重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什么是养生?我们该如何养生?

什么是养生?我们该如何养生?

  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可以让你身体变得更健康,少受疾病的侵扰。我国的中医养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那么有多少人是真的了解,什么是养生的呢?中医养生又该如何操作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的常识!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