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暑去凉来秋燥起 饮食起居8注意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50
秋季是养生的好时节,同时也是疾病的高发期,此时对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很有讲究,有一些养生常识需要注意。

秋季是养生的好时节,同时也是疾病的高发期,此时对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很有讲究,有一些养生常识需要注意。

调护运动

在清凉的晨风中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训练了耐寒力,为寒冬做准备。 此外,登山是适宜秋季的锻炼项目。但要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耗气。

调养起居

秋季昼热夜凉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肺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

调节情绪

秋季万物沉寂,难免有悲秋的情怀。此时应该培养乐观情绪,多进行户外运动,享受秋季的开阔和凉爽。

调节饮食

暑气消退食欲增强,但此时更要注意饮食,以免伤肠胃。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多食芝麻、糯米、蜂蜜、甘蔗等。

另外要“少辛增酸”,少吃葱、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广柑、山楂等酸味食物。

慎食瓜果

夏天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用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预防秋燥

秋天容易虚火上延,燥易伤肺,津液不足,津亏液少。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多食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食物。

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分虚实。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不宜补。

还要注意适量进补,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如乌骨鸡、猪肺、核桃、藕等。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中药调护

食补配伍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西洋参、沙参、麦冬、川贝、胖大海等。平素阴虚之人,可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881.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暑去凉来秋燥起 饮食起居8注意” 的相关文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意中说出了秋日养生的道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忽视。 进入初秋,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然而,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以上,夏暑尚未完全消除,加上秋天雨水增多,湿、热依旧很“活跃”。所以,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夏秋之交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经过天气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之后,天气迅速由炎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饮食及生活习惯,大家该怎样去调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做到与天地相应...

秋季养生方略

秋季养生方略

秋季养生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阿胶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可参考阿胶食谱进行饮食调养。另外还应“少辛增酸”.就是说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 秋收时节天气凉爽,很多人不再苦夏,脾胃似是大开,再加上“贴秋膘”的正当理由,往往堂而皇之地大补特补,一不小心就闹个秋燥。您可以仔细回想...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我国古人养生很重视顺应节气的变化,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所以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秋风秋雨愁煞人 预防秋悲养精神

秋风秋雨愁煞人 预防秋悲养精神

秋季重在养肺,肺在志为悲,秋天的“秋风秋雨”到处是一派肃杀的景象,极易引起人们低落、伤感的情绪,秋季还必须注意不断地调养神气,以适应秋季季节特点。 秋季重在养肺,肺在志为悲,秋天的“秋风秋雨”到处是一派肃杀的景象,极易引起人们低落、伤感的情绪,秋季还必须注意不断地调养神气,以适应秋季季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