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冻”要适度 切忌太盲目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63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眼下,天气变凉,有些人坚持按照“春捂秋冻”的做法,结果却出现了问题。

怎样科学理解“秋冻”

所谓“秋冻”,一方面是说秋季气温凉爽,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医认为,秋季天气干燥,宜养阴,如果穿得太多,易伤阴生燥,对身体不利。

哪些人不宜“秋冻”

提醒大家,一些特殊人群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实际,不宜盲目进行“秋冻”,尤其是以下人群不宜“秋冻”。

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秋冻”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如果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就会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应“秋冻”。

胃肠病患者不宜“秋冻” 中医认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多症并发,或吐或泄,或胀或痛。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所以若遇气温骤降,还是应及时添加衣物,不能过分“秋冻”。

慢性肺病患者不能“秋冻”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体质较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就会造成气管、支气管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除此之外,关节病患者也不宜“秋冻”,因为温度过低易引起关节部位的疼痛,尤其是有受凉受寒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

“秋冻”应注意什么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说,“秋冻”既是顺应秋季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但“秋冻”不应只局限于秋凉少穿点衣服,更要加强运动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时,建议大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增强“秋冻”的效果。

秋冻”应适度

人们“秋冻”的初衷本来是为了提高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在气温本身已经较低的情况下,还穿着过于单薄的衣服,使身体难以承受,从而就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多种疾病,尤其是阳虚的人更应根据气温变化,适量地增减衣服,切忌过少过冷,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秋冻”应因人而异

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不能很快适应,感受风寒邪气后,极易诱发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血管痉挛收缩,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还可能发生中风。所以,小儿和老人在“秋冻”问题上应慎之又慎。

多到室外活动

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以增强体质而御寒。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加强呼吸系统与新陈代谢的功能,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抗寒能力。

做好饮食调理

秋季的饮食原则应以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如鱼、蛋、禽肉、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以增强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908.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秋冻”要适度 切忌太盲目” 的相关文章

悲秋并非“秋”全部 金秋之韵莫辜负

悲秋并非“秋”全部 金秋之韵莫辜负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这是肯定的答案。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划了多愁善感林黛...

秋季养生以调摄情志为先 还要兼顾饮食和起居

秋季养生以调摄情志为先 还要兼顾饮食和起居

健康包括“形”与“神”两个方面,养护身体、调理情绪是我们健康生活的必修课。时值秋季,应该以情志调摄为先,同时注意日常的饮食和起居。 健康包括“形”与“神”两个方面,养护身体、调理情绪是我们健康生活的必修课。时值秋季,应该以情志调摄为先,同时注意日常的饮食和起居。 情志安宁 使秋气平 情绪、...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防风

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忽视。 进入初秋,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然而,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以上,夏暑尚未完全消除,加上秋天雨水增多,湿、热依旧很“活跃”。所以,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

秋高气爽爬山季 登高并非人人都皆宜

秋高气爽爬山季 登高并非人人都皆宜

秋日,天高气爽,景色宜人,是一年中爬山登高的黄金季节;但要提醒的是:登山运动并非人人皆宜。 秋日,天高气爽,景色宜人,是一年中爬山登高的黄金季节。但要提醒的是:登山运动并非人人皆宜,尤其患有以下慢性病者(特别是年老体弱病人),更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高血压 尤其是老年性高血压者,收缩压易受体位...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中医认为,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 “春捂秋冻”的道理没错,但年轻人即使体质好也应“冻”得适度,“秋冻”不当,会招来“裙装病”——大冷天穿得太少落下关节炎;名为寒冷性脂膜炎的皮肤病,也常常会袭击那些为了美丽...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即指暑去凉来。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