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立秋小心“阴暑”来袭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82
夏季高温时,许多人喜欢整夜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依旧较热,就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在夏秋交替的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

夏季高温时,许多人喜欢整夜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依旧较热,就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在夏秋交替的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一来,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很容易感冒,这种感冒,就是中医所谓中了“阴暑”。

引发“阴暑”的原因

在暑湿季节,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肌肤和脾胃而引发“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张开、腠理疏松,人们在睡眠或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长时间处于低温阴冷的环境之中,或是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洗头冲凉,亦或是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饮,或睡眠时被电扇、空调强风对吹等等,均可使外邪有机可趁,使人中“阴暑”。

他还介绍,伤“阴暑”的主要表现为肢体困倦、身重疼痛、头晕恶心、舌苔厚腻、脉濡数等,且具有伤精耗气、损伤脾胃、病势缠绵的特点。

“阴暑”与“阳暑”的区别

长夏季节,不少人容易中暑。有些人会问,没有在烈日下暴晒,怎么也会中暑?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长时间在太阳暴晒或高热环境下劳作、运动等原因造成,表现为头晕、口渴、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阴暑”是因贪凉冷饮、露宿或长期呆在低温的环境里等原因造成,表现为恶心、乏力、没食欲、大便稀、舌苔腻等。

“阴暑”的预防

为了预防“阴暑”,袁晓明建议:不要贪凉露宿和贪凉饮冷;使用空调和电风扇时注意风速不宜过大,且不要对人直吹;出汗过多时不要骤然降温;饮食上尽量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可适当饮用一些果汁或淡盐水补充水分;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同时,如出现了“阴暑”症状,还是应及时就医,避免加重病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991.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立秋小心“阴暑”来袭” 的相关文章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中医认为,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 “春捂秋冻”的道理没错,但年轻人即使体质好也应“冻”得适度,“秋冻”不当,会招来“裙装病”——大冷天穿得太少落下关节炎;名为寒冷性脂膜炎的皮肤病,也常常会袭击那些为了美丽...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即指暑去凉来。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

秋季昼夜温差大 警惕“缠腰龙”缠上身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该病与抵抗力下降有关,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大,该病毒常在人们感冒、劳累等机体抵抗力差的时候乘虚而入,患病者明显增多。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因为该病在皮肤上表现为带状的红斑和成群的水疱,很有特征,故得此名。...

三方面有效防治秋燥

中医学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气候干燥最容易损伤肺,因此秋季尤其要注意对肺的保养,预防肺系疾病发生。 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入秋以来,有些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喉咙发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

三暖防范“新型秋乏”

寒露节气后,气温迅速下降,日照骤然减少,早晚温差骤然增大,气候剧变形成的冷暖差,可致植物神经紊乱,人体生理功能失调,不但会加重秋乏,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一直以来秋乏被认为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人...

秋季养阴防燥三大措施

秋季养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心理调节等来调理身体。 连日的秋雨落下,气温逐渐降低。秋意来临,人们的身体好像还没适应季节的转变,要闹一下“情绪”,一些胃肠疾病开始悄悄“找上门”来。专家指出,秋季养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心理调节等来调理身体。 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