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健康“秋冻”有学问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73
秋冻”是指秋天有意识进行耐寒锻炼,可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应以“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要想“冻”出健康,还有学问。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方法。“秋冻”是指秋天有意识进行耐寒锻炼,可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应以“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要想“冻”出健康,还有学问。

三秋“冻”不同

初秋暑热未消,“冻冻”无妨,无须加衣。仲秋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穿衣应有所控制,有意识“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南方秋凉迟,温差变化不大,可适当延长“秋冻”时间。北方温差大,勿盲目“冻”,以防感受风寒。

有些部位不能“冻”

肚脐: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易被寒邪侵袭。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女性长期腹部受寒,易导致宫寒、痛经等病症,甚至造成不孕。

头:“白露”后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用比平时热的水,额头上渗汗时不见风。头为人体“诸阳之会”,如果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

脚:人鞋袜应穿稍厚一点,宽松、舒适、吸汗的。如果在室外淋了雨,回家后用热水泡泡脚。

关节:关节受凉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由于关节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产生炎性物质,使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或患上关节炎。

此外,小儿及老年人慎“秋冻”。儿童稚阴稚阳之体,调节能力较差,遇寒冷刺激,易诱发疾病。老人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风湿、类风湿疾病患者不适合“秋冻”。

外“冻”内“不冻”

“秋冻”是指让皮肤接受外界气温“捶打”与“锻炼”。内脏不能冻。爱吃冷面、瓜果、冷饮的人入秋后要节制,否则会让本来就处于虚冷状态下的脾胃苦不堪言。运动后浑身是汗,如不及时更换衣服或擦去汗水,易导致寒气经毛孔入内,形成肩周炎、肩颈酸痛、关节炎等。冷水浴锻炼须从夏末开始,中秋后就不要突然进行。

皮肤温度过低将影响血行通畅,血行不畅会手脚冰凉,面部易长斑。女人容貌要水润通透,就要求体内气血通畅。秋天穿着太少,身体血液容易瘀滞,长期如此,脸上就会长斑,脸色也不好看。

天气转凉,腰肌劳损、韧带损伤、关节炎、外伤等骨科疾病的症状会加重,痛症会变得明显并出现一些症状。有旧伤或一到天凉就关节有痛感的人不适合穿裙装。

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应该结束“秋冻”,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1042.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健康“秋冻”有学问” 的相关文章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年龄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它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跟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等有关。 十一假期过后,秋色渐显,但早晚温差还是很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内内科主任李燕提醒,入秋后要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

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初秋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令。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专家介绍,万物经历了夏季的茁壮成长,初秋是到了收敛生性的时...

处暑过后燥邪犯肺 调养法则“宣、润”为贵

处暑过后燥邪犯肺 调养法则“宣、润”为贵

中医针对燥邪犯肺的调养法则一方面要“润”,即补充津液、滋阴润肺;另一方面还要“宣”,即宣通气机,宣散邪气。 处暑一过,凉爽的秋风逐渐拉开了秋天的大幕,天气一改暑季的炎热潮湿,给人们送来了秋高气爽的感觉,而与此同时,另一种邪气——燥邪也应时而生,作为秋天的主气,随时可能侵犯人体。 燥邪是六淫之一,...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养生“三阶段”初、中、晚秋顺时变

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我国古人养生很重视顺应节气的变化,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所以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也需分阶段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秋季养生警惕“秋伤于燥”

“秋伤于燥”多与“肺”脏相应,肺主皮毛,故有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的现象。 近来门诊不少患者普遍反映唇口舌咽干燥,手指甲周围皮肤干燥起皮。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喻嘉言曾在《医门法律》“秋燥论”一篇指出:“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秋分以后之燥,秋伤于燥。”常有言秋分后天气“燥”,而实则霜降前后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