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按摩九穴防秋燥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478
初秋暑气未消,秋阳余炎,气温仍然较高,但秋季昼热夜凉,天气干燥,“燥邪”就成了秋天的主要致病因素,燥邪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秋燥”。秋燥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即干、热、咳。

初秋暑气未消,秋阳余炎,气温仍然较高,但秋季昼热夜凉,天气干燥,“燥邪”就成了秋天的主要致病因素,燥邪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秋燥”。秋燥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即干、热、咳。

干:“燥胜则干”,燥邪容易伤人津液,出现组织器官缺水,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唇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毛发干燥,甚至脱落、口渴便秘等等。

热:初秋夏季余热未尽,如果久晴无雨,最容易出现燥与热混合致病,表现为咽喉肿痛、皮肤疖肿、牙龈肿痛、鼻出血、发热等热性疾病。

咳:燥邪致病,首先犯肺,容易耗伤肺之阴津,出现咳嗽、少痰、气喘、胸闷等表现,使原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等肺系疾病的人病情加重。

  防“干”三穴:照海、太溪、三阴交

选择照海、太溪、三阴交3个穴位,每日按摩,可以防止或减轻燥邪伤津所造成的“干”。

照海穴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每天按摩2~3次,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按摩照海穴还可以治疗:咽喉干燥,失眠,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是足少阴肾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每天按摩2~3次,具有补肾滋阴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阴虚体质者。此穴还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月经不调,失眠,健忘等。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相当于患者自己的四根手指的宽度),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每天按摩2次,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肺阴虚和肾阴虚者。还可主治失眠,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遗精,阳痿,遗尿等。

防“热”三穴:合谷、曲池、液门

选择合谷、曲池、液门3个穴位,每日按摩,可以防止或减轻燥邪所造成的“热”象。

合谷穴 合谷穴位置在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每日按压,不拘次数。按压合谷穴还可主治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等。

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横纹尽处。每天按摩2~3次,主治咽喉肿痛,牙痛,目赤肿痛,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等。

液门穴 液门穴在手背部,微握拳,掌心向下,在第四、五指间缝纹端。每日按压,不拘次数。可清头目,利三焦,通络止痛。主治头痛、咽喉炎、耳疾、齿龈炎、口干舌燥、夜间口渴等。

治“咳”三穴:膻中、天突、太渊

选择膻中、天突、太渊3个穴位,每日按摩,可以防止或减轻燥邪伤肺所造成的“咳”。

膻中穴 在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每天按摩2次,能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主治胸闷,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天突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每天按摩2次,能宣通肺气、消痰止咳。主治哮喘,支气管炎,咳嗽,暴失音,咽喉肿痛,梅核气,咳唾脓血等。

太渊穴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外侧缘。每日按压,不拘次数。能止咳化痰,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

按摩以上穴位时,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穴位上,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揉动各2~3分钟,间隔5分钟后再进行按摩。按摩时间总共以每穴5~10分钟为佳。按压力量以穴位下面出现酸、麻、胀的感觉为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1056.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按摩九穴防秋燥” 的相关文章

立秋之后天多变 适当调补正当时

立秋之后天多变 适当调补正当时

秋燥伤肺的易感人群大致有:老年人、儿童、体弱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此外还有长期疲劳、生活不规律等所致的亚健康状态者,这些人由于抵抗力低下,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就容易被秋季的燥邪所伤。 “三伏不到秋来到”,不等秋天真正到来,立秋先到了。立秋过后,白天虽然依然炎热,但至...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初秋养生要趁早 日常谨记“四多四少”

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秋季养生贵在“收”,在日常生活中谨记“四多四少”原则。 进入处暑,史上最长的三伏天即将落下帷幕,真正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在经历了几场秋雨的洗礼,许多地方都感受到了秋意,凉爽宜人。但千万要注意,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

多变之秋 当心皮肤病

秋季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多变之秋,要预...

花样频出的秋季咳嗽

秋天是咳嗽高发的季节,所以常有人问,秋天不冷不热、秋高气爽,为什么容易咳嗽? 秋天是咳嗽高发的季节,所以常有人问,秋天不冷不热、秋高气爽,为什么容易咳嗽?原因有三,其一,秋季“燥邪”当令,而肺“喜润而恶燥”,故秋季“燥邪”伤人最易伤肺。想一想,在秋季人们是不是常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痒的感觉,这就是...

“秋冻”要适度 切忌太盲目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眼下,天气变凉,有些人坚持按照“春捂秋冻”的做法,结果却出现了问题。 怎样科学理解“秋冻” 所谓“秋冻”,一方面是说秋季气温凉爽,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