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初秋养生要趁早 日常谨记“四多四少”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秋季养生505
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秋季养生贵在“收”,在日常生活中谨记“四多四少”原则。

进入处暑,史上最长的三伏天即将落下帷幕,真正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在经历了几场秋雨的洗礼,许多地方都感受到了秋意,凉爽宜人。但千万要注意,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盛行,稍不注意,人们很容易被疾病缠身。对此专家提醒大家,秋季养生要趁早,进补一定要因人而异。

秋老虎来袭,当心这些疾病

“进入初秋,夏天的暑气没有完全消散,特别是在中午时分,气温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商洪涛主任表示,人们在夏天有避暑的意识,到了秋天反而放松,往往容易被“秋老虎”中伤,因此养生要趁早。此时常见的高发疾病有以下几种,尤要做好防范:

感冒 高温天气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加之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如果过于贪凉,细菌、病毒便可乘虚而入,导致感冒。

中暑 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会导致出汗不畅,体热发散受阻,容易引发中暑。

秋燥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阴津耗伤,出现咽痛干咳、大便干燥、皮肤脱屑瘙痒、口唇干裂等。如果不及时调养,到冬季就容易罹患许多肺部感染性疾病。

脾胃不调 人们刚刚经历了炎热的夏季,初秋依旧湿热当令,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伤脾胃,出现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表现。

初秋养生“四多四少”

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秋季养生贵在“收”,在日常生活中谨记“四多四少”原则。

多吃酸少吃辣

中医认为,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此时若摄入过多辛辣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则更会消耗人体内的大量体液,使得体液越发不足,易导致上火、便秘等身体不适,因此要少吃。

酸有收敛、止涩之功,可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还可收敛肺气。

多润肺少寒凉

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弱,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甜瓜、香瓜等。尽管入秋后天气尚热,但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长,贪吃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所以要少吃。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阴津耗伤,进补应以润秋燥、护阴津为主,多食甘凉滋润的食物,如鸭肉、鲫鱼、牛奶、雪梨、甘蔗、香蕉、荸荠、竹笋、枇杷、桑葚、银耳、黄瓜、莲藕、百合等水果蔬菜,也可用养阴生津的中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石斛、枸杞、西洋参等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多吃蔬菜少吃肉

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到了秋天食欲逐渐好转,因此不知不觉地开始吃点好的,要把夏季的损失弥补回来。一些中老年人按照传统观念,到了秋天讲究“贴秋膘”,多吃肉食。不过,专家提醒,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况且如今夏季多呆在空调房间,生活饮食习惯没有特别的改变,不必刻意追求贴秋膘。

这一时期,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发胖,甚至易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

多做运动少贪凉

“秋老虎”发威力量不小,炎热的天气让许多人延续了夏季吹空调的习惯,但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一味贪凉,容易使人体免疫机能降低,细菌、病毒乘虚而入,引起感冒、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注重运动,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方式。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后积极参加活动健身锻炼,可选择登高、慢跑、快走等锻炼项目。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调理进补需因人而异

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但商洪涛强调,进补要结合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进补方式。人分九种体质类型,追求阴阳平衡,阴虚火旺和气虚阳虚的人群进补时尤要注意。

阴虚火旺的人多见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等,不妨多吃些养阴润肺的食品,如梨、百合、蜂蜜、黑芝麻、枸杞、燕窝等。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沙参麦冬汤等中药。

气虚阳虚的人以畏寒乏力、手足逆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为主要表现,不宜食用西瓜、梨、柿子等寒凉之品,适当吃些偏温的食品,如狗肉、羊肉、鳗鱼、核桃、韭菜等,也可自制桂圆大枣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885.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初秋养生要趁早 日常谨记“四多四少”” 的相关文章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候多变免疫力低 警惕4种皮肤病来袭

深秋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秋季气候多变要提防以下四种皮肤病。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

秋季养生话“秋冻” 早晚更应防“秋凉”

秋季养生话“秋冻” 早晚更应防“秋凉”

秋天气候变化的时候,白天很热,让人又吃雪糕又扇扇子的,但是早晚很凉,凉风嗖嗖的,身体壮的人没有问题,但是部分体弱人群如果不注意,会被寒气伤到,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别敞着前襟,以免寒气侵袭肚腹,引发腹痛。 在中医里面,被寒邪伤到,有伤寒与中寒之别,一般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叫伤寒,如果我们咕咚几...

秋季昼夜温差大 警惕“缠腰龙”缠上身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该病与抵抗力下降有关,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大,该病毒常在人们感冒、劳累等机体抵抗力差的时候乘虚而入,患病者明显增多。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因为该病在皮肤上表现为带状的红斑和成群的水疱,很有特征,故得此名。...

秋季犯困精神差 四大方法解秋乏

秋季犯困精神差 四大方法解秋乏

处暑至秋分时节,早晚温差较大,中午气温仍然较高,暑湿仍较重,湿易困脾,脾主肌肉,故会出现疲惫无力的现象。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到了秋天,总是犯困,没有精神,这是秋乏的表现,专家介绍,秋乏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因为夏季气血充于表,至秋气机下沉,但仍气动于先,血动于后,肌肤腠理多血而少...

初秋养生四指导 有效躲避秋老虎

初秋养生四指导 有效躲避秋老虎

民间流传“秋老虎”即:立秋后短期回热天气,而秋季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相通,最易受邪,因此燥又易伤肺。尤其对体质阴虚、气虚者更易受累。 民间流传“秋老虎”即:立秋后短期回热天气,主要表现为阳光充足,空气干燥,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总的来说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

三暖防范“新型秋乏”

寒露节气后,气温迅速下降,日照骤然减少,早晚温差骤然增大,气候剧变形成的冷暖差,可致植物神经紊乱,人体生理功能失调,不但会加重秋乏,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一直以来秋乏被认为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