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想学养生,应该从哪里入手?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08-11)养生文化132

想学养生首先应通晓养生的重要作用,并树立终身养生的恒心大志。养生是中医中最高境界的朮数,养生就是修真,“内求”养体内真气,真气内足,邪不内侵,淫邪内侵,其气必虚。真气不足,外表不固,腠理松散,玄府敞开,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再通过络脉病而内入脏腑,日久成痞。所以养生是治未病,是修体内真气而不染病患。防病必须养生,养生方能长寿。 中医认为,人体本身蕴含着强大的自愈潜能,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对损伤组织的修复力,以及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这个潜能就是体内卫气(真气),卫气是通过饮食在腑器胃肠中产出而进入三焦,通过络脉而运化全身。当身体不做肢体器官运动时(入静或睡眠),阳入内,即卫气进入细胞核内完成染色体的分裂功能,去发育形体,去修复损伤的器官组织。这就是中医的“内求”和老子的“观其复”。卫气和营血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此二者异名同出,饮食是“气味会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养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活着人时时刻刻消耗散发体内真气。人体是一个不停新陈代谢与大自然不停交换的生命体,养生不能一劳永逸,要把养生进行到无疾而终。所以欲修练养生就必须树立百折不挠的恒心。只要持之以恒按正确的养生朮数,就可修成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3975.html

标签: 养生文化
分享给朋友:

“想学养生,应该从哪里入手?” 的相关文章

五法养心构建宁静精神家园

人的情志变化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应,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变化是人主体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异常的情志变化,暴发性情志障碍可引发疾病。人不能无七情六欲,但要调控在适当生理范围之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内心也越来越浮躁,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和精神问题。...

中医养生四方法

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中医养生方法有许多,但都要求耐心、细致。以下从四方面来讲中医养生的方法,即食、术、思、药。食:即食疗、食补。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养生别乱来!弄懂这些东西,你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

盲目养生不可取,总结:5个常见养生误区,千万不要再犯了

盲目养生不可取,总结:5个常见养生误区,千万不要再犯了

  正确的养生方法对人体健康有利,但是在养生的过程中,要先区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对人体健康不利,才能防止错误养生习惯带来影响。很多人在养生的过程中陷入误区,无形中也会偷走健康,久而久之反而达不到维持健康的目的。那么,哪些错误的养生方法不能够尝试呢?    1、每顿饭吃很饱  养生是很多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