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药师论养生——养生文化渊源浅议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4)养生文化69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非常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的(当然,比如佛家认为这是缘分,具有必然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由生到死这个生命过程。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自身的一些行为,有助于保护身体和生命,可以延年益寿。经过上千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总结便形成了养生文化。有关养生的理论典籍和实用方法,是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养生文化,是具有原创性的文化,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生养”一词的出现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即保养生命的意思。第三章,养生主,庖丁解牛一节中有: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理论的初步形成

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等为养生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法于阴阳、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

养生理论不断丰富与具体化

秦汉时期养:《伤寒杂病论》重视顺应四时、避邪慎养,固护脾胃、饮食调摄,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春秋繁露》进一 步发展气-阴阳-五行养生观;《论衡》提出生死寿夭,延年之道,《淮南子》倡导形、气、神兼养。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嵇康在《养生论》提出形神兼养、清虚静泰;《黄庭经》提倡积精保精、吐纳服气、存思 内视;《抱朴子》重视玄道守一、积善累德、兼采众术;《养性延命录》兼融三家、认为我命在我、守静食诫;孙思邈融通多派养生文化,承袭道家“精气神”养生思想,惜精炼精,啬神保神,提倡少私寡欲 、心灵虚静。

宋金元时期:养生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程朱理学、金元四大家在食养、机体不同阶段养生方面提出新的观点。

明清时期:脏腑养生突显(如温补命门、脾肾双养),药物养生渐进发展(药膳),综合调摄推动养生全面发展。

药师论养生——养生文化渊源浅议  养生文化 第1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5399.html

标签: 养生文化
分享给朋友:

“药师论养生——养生文化渊源浅议” 的相关文章

涌泉穴养生谣

涌泉穴养生谣

涌泉长寿穴,位置在足底;脚趾向下蜷,形成凹陷区;每晚泡洗完,揉按最适宜;手掌应对准,紧贴不分离。 作者:赵国明...

视觉污染危害健康却无形

一谈到养生保健,防止污染伤害健康,人们首先会想到污染的空气、肮脏的水源、杂乱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但很少会想到视觉环境的污染。 苏轼与高僧慧觉禅师谈佛论经,望窗外修竹感慨不已,草成一首《於潜僧绿筠轩》。诗中有“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除了赞颂竹之高洁与虚心,做人当效仿之外,是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

冬春排便自我调节法

冬春时节温度低,气候干燥,体内水分循环比其他季节慢,容易便秘。一般而言,大便在体内形成到排出,不宜超过24小时。 冬春时节温度低,气候干燥,体内水分循环比其他季节慢,容易便秘。一般而言,大便在体内形成到排出,不宜超过24小时。大便在体内残留过久,影响新陈代谢,易成毒素,让人食欲不畅,精神不振。便秘...

诸子百家养生各有侧重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养生调理,养生大全有哪些?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养生调理,养生大全有哪些?

  健康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营养餐或太极拳。医疗保健的基础是调整阴阳,气血,保护精神的原则。它采用调节精神,引导呕吐,调整时间,喂养,药物,禁欲,排气的各种方法,以实现维护,调养,支持生命,达到人体健康的目的“长寿”。  医疗保健是为了维持和关爱生命并实现长寿。保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人体生命...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