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为什么呢?该怎么养?附养生汤哦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8)秋季养生94

#秋季健康不打烊#养生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热门话题,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所重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卷就是养生,开篇就来,可见养生的地位是高于治疗的。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为什么呢?该怎么养?附养生汤哦  秋季养生汤 第1张

大家好,我是蔡药师,喜欢我的内容可以点一下关注哦。

古人说“颐养天年”,“天年”其实是人类的最长寿命。只有平时做好身体保养,才能达到“天年”是寿命哦。那么“天年”指的是多少岁呢?大家猜一猜,我最后会给出答案。

今天我们从中医角度讨论一下秋季该如何养生。

我们都知道秋季的气候特色是“燥”,秋天为什么会“燥”呢?

《金匮真言论》:“西风生于秋,病在肺。”

《阴阳应象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秋天的燥,是由风引起的,在这个季节,大部分的风是从西面吹来的,内陆气候干燥,空气中水份少,这样的风不仅吹落了树叶,也吹干了小草。植物顺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人也一样,在这个季节,身体会发生一些微妙的改变,例如容易咳嗽。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为什么呢?该怎么养?附养生汤哦  秋季养生汤 第2张

咳嗽是肺的防御反射动作,为什么是肺这个器官对应秋燥呢?

中医说肺为“娇脏”,说明肺很娇贵,又是人体和外界空气直接相通的器官,所以干燥的空气首先伤及到的必然是肺。

所以秋季养生的重点必然是养肺。

那怎么养肺呢?

《脏气法时论》:“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及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既然是养生,我们肯定是不能等到生病了才治疗,而是要从源头防止疾病。咳嗽怎么预防呢?

《素问•咳论》:“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中医认为,人体五脏病变都可能引起咳嗽。

这个季节养肺,最重要的就是“防寒”,不能吃寒冷的食物,如果寒伤于胃,必然传于肺引起咳嗽。

《四气调神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

最后推荐一个秋季养肺汤:

玉竹老鸭汤

玉竹可滋阴润肺、生津止渴,主要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热病伤津等症。鸭肉可清虚补劳、滋五脏之阴。

原料:老鸭1只,玉竹12克,料酒、盐、姜片各适量。

做法:玉竹洗净,浸泡30分钟,沥干备用;炒锅放入水、鸭肉、料酒,大火煮约5分钟后捞出。高压锅内放适量水,放入鸭肉、玉竹、姜片、盐,煲40分钟即可。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为什么呢?该怎么养?附养生汤哦  秋季养生汤 第3张

最后揭晓答案:“天年”其实是120岁,也就是人类可以活到120岁。现代科学通过研究人类细胞分裂次数,得到的答案也是120岁,足以证明古人并不是胡编乱造。可是为什么现在人们都达不到呢?《黄帝内经》中早已说明,我们以后一起研究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5818.html

标签: 秋季养生汤
分享给朋友: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为什么呢?该怎么养?附养生汤哦” 的相关文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意中说出了秋日养生的道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悲秋”不防危害大 防治“秋郁”有六法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随着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不由呈现出...

秋季养生方略

秋季养生方略

秋季养生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阿胶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可参考阿胶食谱进行饮食调养。另外还应“少辛增酸”.就是说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 秋收时节天气凉爽,很多人不再苦夏,脾胃似是大开,再加上“贴秋膘”的正当理由,往往堂而皇之地大补特补,一不小心就闹个秋燥。您可以仔细回想...

“秋季困乏”不是病,饮食起居来调整

“秋季困乏”不是病,饮食起居来调整

“秋季困乏”,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在夏秋换季时所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机体调节过程,属于身体的自我保护行为。 初秋时节,不少人都会产生莫名的倦意,整天睡眼惺忪打不起精神,甚至有人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其实,这种疲惫、嗜睡的现象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人体在...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秋季保健必须重视以下七防。 秋季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特别是“白露”节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人的生理活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