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如今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候分别怎么称谓?

生活百科3年前 (2022-03-07)养生文化50

古时的二十四小时对应的便是十二时辰制

(十二时辰)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0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十二时辰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传承,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及日常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十二时辰源自何时呢?

十二时辰历史悠久,在西周时期已有使用的记载。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6255.html

分享给朋友:

“如今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候分别怎么称谓?” 的相关文章

快乐胜于良药

比较而言,被称为“医家之宗,奉生之始”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通过五行规律,将角徵宫商羽、呼笑歌哭呻等音乐和声音纳入五脏系统,详细阐释了音乐对人体的作用机理。 音乐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能舒畅情志、调理脏腑、通行血脉,就如《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简而...

读书养生 调达情志

老年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健康长寿,安度晚年。采取养生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有吃药膳的,有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的,还有钓鱼、养花、练书法的,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习惯,其实,读书更能养生。 老年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健康长寿,安度晚年。采取养生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有吃药膳的,有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的,还有钓鱼、养...

小议酒的药用价值

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认识到酒既是“兴奋剂”,又是高级药物。可以直接当“药”,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寒体冷、肚腹冷痛等症。亦可在治病开处方中,把某些药物用“酒渍”,或“以酒为使”,来引导诸药迅速奏效。 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认识到酒既是“兴奋剂”,又是高级药物。它是...

看《冷庐医话》保生篇 学道教养生术

清代浙江桐乡县医家陆以湉幼年攻读四书五经,多闻博识,道光年间进士,弟弟及孩子生病误治不幸离世后,他专心钻研医道,医术精湛。 清代浙江桐乡县医家陆以湉幼年攻读四书五经,多闻博识,道光年间进士,弟弟及孩子生病误治不幸离世后,他专心钻研医道,医术精湛。所撰《冷庐医话》为后世称道,书中不少观点至今仍发人...

冬春排便自我调节法

冬春时节温度低,气候干燥,体内水分循环比其他季节慢,容易便秘。一般而言,大便在体内形成到排出,不宜超过24小时。 冬春时节温度低,气候干燥,体内水分循环比其他季节慢,容易便秘。一般而言,大便在体内形成到排出,不宜超过24小时。大便在体内残留过久,影响新陈代谢,易成毒素,让人食欲不畅,精神不振。便秘...

赏陆游诗 学保健法

陆游之所以有良医之才,与他幼年身体不好,常常吃药是分不开的。陆游虽出生官宦之家,但由于幼年体弱多病,刚满50岁就出现身体虚弱,齿摇须白的衰相。 诗人陆游精通医学。在他近万首诗歌中,有不少记录了他三十多年的养生心得及悬壶生涯。甚至也可以这样说,陆游的很多诗歌,其实就是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良方。养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