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夏季该怎么养生呢?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09-13)夏季养生139

  尽量“不妄作劳”

夏季天气炎热,动辄汗出,工作学习劳心费力,体力消耗大,“不妄作劳”就是讲究不管做什么都要适度

工作强度要适度,不要超长加班、超负荷工作;

老年人不要做一些力不从心的活儿;熬夜要适度,晚上最好23:00点前上床休息;

运动强度要适度,夏天宜在早上和傍晚做一些有氧运动,但别做剧烈运动

也不要到人多嘈杂的地方看热闹,高温天气里逛街或聚餐、打牌、K歌到深夜也是不适宜的。

我习惯把夏天要穿的衣物和家庭必需用品提早备好

炎热的中午和下午尽量不外出,多宅在家里休息、静养,以保健康。

读书习字最静心

炎炎夏日,手拿一本好书,很快就会心神宁静、暑热消散。

好书不仅给人知识、增添智慧、增长才干,而且最能抚慰心灵,消除烦躁和妄念,从而使心灵平静如水。

习字、画画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有助于修性养神、益寿延年。

因为书法和绘画要求目不旁视,心不他顾,强调心、手、笔的统一

神、气通过笔端贯注于字里行间,静中取动,形神合一,从而使心神保持在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能够促进和调节大脑功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4569.html

标签: 夏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夏季该怎么养生呢?” 的相关文章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

盛夏时节骨病患者勿贪凉

夏季不贪凉是预防各种关节痛的根本。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原本就有肩周炎及腰背痛的人不要直接暴露。 “最近天热,睡了一夜凉席,第二天就开始腰疼、腿麻。”56岁的市民常女士坦言,他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冬春天都没事,没想到大热天却犯了病。专家解...

酷暑天热湿邪重 警防夏季皮肤病

中医认为:“湿”邪是许多皮肤病的重要病因。夏季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气温较高,湿与热相结,不利于皮肤水分蒸发,容易出现皮肤病。 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像各种癣、痘痘、脓疱、皮炎、湿疹等。为什么这些皮肤病会在夏天频繁出现呢? 中医认为:“湿”邪是许多皮肤病的重要病因。夏季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

立夏后养生 记住“三增三减”

立夏前后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脏器的调养,为盛夏后身心渐入佳境奠定坚实基础。 立夏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序幕。气温渐升,日光渐燥,身体各脏器也随之发生不小的变化。作为暮春与盛夏的过渡期,立夏前后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脏器的调养,为盛夏后身心渐入佳境奠定坚实基础。 1、养心神,增静减怒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

冬病夏治也可“内治”

内治中的内服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病情轻重、阴阳偏盛偏衰的个体差异及脏腑失和的不同类型,选用不同的药物内服或食物疗法,在夏季三伏之际,运用内服药物、药膳食补等手段,以防止冬病,去除痼疾的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较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之一,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

安度夏日 清暑利湿健脾胃

中医认为,暑邪为阳邪,炎热升散,伤及人体后,可上犯头目,内扰心神,严重者导致高热心烦、面赤烦躁等暑热证。 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降雨增多,湿度也逐渐增加,让人感觉湿热难耐。即将进入小暑时节,小暑节气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而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相对空虚,很容易出现寒热错杂的状况。 脾脏位居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