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正文内容

秋季养生进补要注意!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09-13)秋季养生107

  首先,古人之所以提倡秋季进补和贴秋膘,这是针对“苦夏”一族的调养方法。因为在古代的人们对于健康的看法是以肥瘦来评判。苦夏的人群在秋季一方面已经摆脱夏季的苦恼,食欲大增,可以进食多种食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吃肉类食物来弥补苦夏造成的瘦弱。

  其次,古人讲“秋收、冬藏”,秋季人体处于收敛状态,出汗少、代谢也开始减缓,对于人体的消耗也减少,这样摄入的多种营养物质便可以被很好的吸收和蕴藏。即使不刻意的进补人体也会更容易吸收营养。

  另外,自古有“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这样的说法,其实不仅是夏秋季节的转换,人体容易生病,春夏、秋冬等季节的交替,人体各大系统一时无法适应,也会出现虚弱多病现象。

  因为季节、外界环境和身体状态的改变,秋季更容易耗损阴液,而出现上火、肺燥、便秘等问题。所以,秋季的养生重在养阴,而非简单的贴秋膘。

  首先,在饮食方面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如葱、蒜、辣椒、生姜等。而增加一些滋阴润燥食物的摄入,如银耳、百合、鸭肉、石榴和葡萄等。

  其次,在起居生活方面注意养阴。常熬夜不仅伤害精神,还会导致津液的耗损。起居方面要注意添减衣物,防止病邪入侵。

  另外,在运动方面也要多加注意。因为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锻炼的好时机,但是由于秋季人体处于一个收敛的状态,运动过猛、过于激烈也不适宜养生。同时运动前后都需要注意补水。

  九洲网上药店祝您身体健康,更多健康资讯欢迎前往九洲健康资讯阅览学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4650.html

标签: 秋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秋季养生进补要注意!” 的相关文章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误区”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专家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秋来防凉养脾胃 恬静淡然不贪嘴

立秋过后,天气虽然炎热,但已是阳降阴生之季。年轻人对季节变化可能不敏感,但年老体虚的人则要注意早晚加减衣服。 阳历8月里包括两个节气:立秋和处暑。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从这天起,气温应该逐渐下降,但事实上,进入立秋后天气还是很热。不仅南方如此,就连北方地区也没有黄叶飘零的现象,只是昼夜温差加大而已。...

秋季天干燥邪盛 养生首当护好肺

秋季天干燥邪盛 养生首当护好肺

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秋天的代名词;秋天养生,养肺护肺是关键,为冬天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打好基础。 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秋天的代名词。入秋后,人们常会觉得口鼻干燥、咽干咳嗽、皮肤发紧脱屑等现象,这是秋季干燥的气候所致。中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既恶暖,又怕寒,肺...

初秋养生要趁早 日常谨记“四多四少”

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秋季养生贵在“收”,在日常生活中谨记“四多四少”原则。 进入处暑,史上最长的三伏天即将落下帷幕,真正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在经历了几场秋雨的洗礼,许多地方都感受到了秋意,凉爽宜人。但千万要注意,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

秋分天渐凉 四大养生细节保健康

随着秋分节气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要准备好换季的秋装,以防着凉感冒。此外,以下的四个养生细节也要注意。 农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随着秋分节气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要准备好换季的秋装,以防着凉感...

初秋不适五对策

入秋之后,秋老虎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适,夏天的“高温多湿”和“紫外线”,加上“寒暖差(室内外温差等)”“空调寒”“内脏寒”还会延续,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和调理。 入秋之后,秋老虎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适,夏天的“高温多湿”和“紫外线”,加上“寒暖差(室内外温差等)”“空调寒”“内脏寒”还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