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夏季如何养生?养心是关键

生活百科4年前 (2021-10-13)夏季养生167

来源:咸宁日报

夏季如何养生?养心是关键  夏季养生 第1张

余功龙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 主治医师

夏季是从立夏开始,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止于立秋前 1 天。夏季是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合之时,自然界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气候炎热,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夏日炎炎,应如何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段话论述夏季养生,第一点是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日昼长夜短,睡眠也要随之“夜卧早起”,以顺应自然,如晚上睡眠时间不足,最好睡午觉补足。第二点是“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当夏天气温升高至一定程度时,人体会出现烦躁、易怒等症状。此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不可激动,以防“情绪中暑”。同时,人的精神要像夏天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使人体气机舒畅,这就是顺应夏天万物生长的养生之道。如违背此道,就是“逆心”。“逆心”的结果,是“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夏季为什么要“养心”?心脏和夏季有何关系?

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应,《黄帝内经·素问》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这是根据古代阴阳五行理论,将心脏与热、火、南方、苦味、赤色、笑、忧、喜等对应联系起来。因夏季火旺,故夏季与心脏的关系十分密切。

夏季如何养心护心?

1、 低温养心

夏天温度高易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养生还要躲避高温,要热中求凉,低温养心。中医认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出汗太多会伤“心阴”耗“心阳”。夏天出汗过多,不仅易致心脑缺血,还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养心要尽量减少活动强度,避免高温环境,寻求阴凉之处。但因夏天又属阳,阳气主泄,该出汗时也不能“闭汗”,开空调时间不能过长,温度也不能过低。平时要多饮白开水,出汗过多时,可喝一点淡盐水缓解,千万不能一直喝糖分过高的饮料以及冰冷的啤酒。

2、食物养心

中医认为,夏季容易感到伤心烦躁而且会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应该多吃一些安神、开胃的食物。如茯苓、莲子、百合等。虽然莲子带有苦味,但是它具有很好的清心火的功效,与粳米一起煮粥同食有不错的疗效;开胃食物则可以选择乌梅、话梅等,这种小零食不仅能打开胃口还可以帮你解暑除烦。还适宜吃些凉性瓜果或蔬菜,如苦瓜、黄瓜、冬瓜、丝瓜及海带、绿豆汤、菊花茶等,有清热解暑、养阴除烦作用,但注意千万不要过量。

3、静养心

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夏季要降低活动强度,避开高温时间段,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有空可闭目养神,排除心烦杂念;多静坐,也可以听音乐、看书、打太极拳、瑜伽等入静;调节好心情,不能大喜大悲。

4.中药宁心

结合个人体质情况,可适当选用中药泡服,调整阴阳平衡。素体虚弱,热伤气津而神疲乏力、口渴汗多者可以选择西洋参片5-10片和麦冬10粒开水泡服;心烦、睡眠不实、口腔溃疡者可选用莲子心5克、淡竹叶5克、酸枣仁5克开水泡服;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眼睛干涩者可选用菊花10朵、决明子10克开水泡服。

责编:丁婉莹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jkbj.com/5233.html

标签: 夏季养生
分享给朋友:

“夏季如何养生?养心是关键” 的相关文章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此时暑湿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湿邪困阻,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针对夏季常见的中暑,也就是中医说的阳暑,藿香正气类制剂并不适合。 进入夏天,尤其是炎热的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受的日子,整天湿热黏腻,没精打采。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少人分享经验:常备藿...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祛寒补虚借天力 冬病夏治三伏天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

五毒月九毒日有多毒?

五毒月九毒日有多毒?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虫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 转眼间,又到了农历五月了,到了五月,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端午节了,但是,五月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禁忌你知道吗?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传...

夏季祛湿正当时

夏季祛湿正当时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暑季的脚步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

夏季谨防血黏度增高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若水分不能及时补充,缺水更加严重,可使血黏度增高,促使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因而诱发中风、心梗、心绞痛等疾病。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若水分不能及时补充,缺水更加严重,可使血黏度增高,促使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因而诱发中风、心梗、心绞痛等疾病。因...

炎炎夏日紫外强 中医防治日晒疮

紫外线过敏中医称‘日晒疮’,实际上是个人体质的问题。中医认为,日照为阳邪,人之所以会对紫外线产生过敏,是因为此类人体质偏阳质,在感受阳邪之后,容易从阳化火,出现阳热的表现,如皮肤灼热、瘙痒、水疱、渗液等症状。 夏天来了,北京市民常女士很心烦,因为每次外出回家浑身都会发烫发红,还奇痒难忍,且很长时...